發布時間:2012-02-09 09:59:58
點擊數:57060 次
隨著節日的漸漸遠去,求職高峰到來。人才市場前日熙熙攘攘,“場場爆滿”。據本報記者觀察,幾家大型招聘會為求職者提供了約2.5萬個崗位,進場求職人數與企業提供的崗位數相當。
與求職者的熱情相一致的是企業用人的緊迫。有不少企業為了節省時間,對心儀的人才當場拍板、在招聘告示上明碼標價,更有企業開出給員工發放高額教育津貼、安排住房等優厚條件來吸引人才。
綜觀全國節后招聘狀況,這些企業的“招數”不能說是太新鮮出奇。有的地方的企業見競爭對手薪酬較高,現場修改自己的“報價”;南京甚至有企業在招聘廣告上寫出單位飯堂所供應的菜式作為推銷自己的“賣點”。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在工人與企業、買方與賣方關系開始產生變化之時,在這個節后開工、急需用人的時候,我們的確能夠體會到企業招攬人才的良苦用心。然而,在招聘會上的美好允諾,就像熱戀中的戀人絮語一樣,我們不得不問:它能否得到完全的兌現?
新一代農民工的崛起,產業轉移帶來了農民在家門口工作的機會,長三角等地區的同步競爭,使得企業必須走向與工人共享利益、共同發展。不僅如此,工人們隨時可以“以腳投票”。
必須看到,招聘會上的美好承諾,僅僅是一種期許;它表征著企業已經開始放下了身段,意識到了留住工人的心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意味著勞資問題得以解決,更不意味著工人已經擁有了足以與企業進行博弈的資本。
應該說,“用工荒”說明工人們開始擁有了原始、“樸素”的維護自己利益的意識,開始選擇躲避那些自己無法獲得滿意收益的工廠。但是,解決用工市場的供需問題,并不能僅僅在招聘會上做出功夫。
在工人進廠之后,他們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有效的保護?他們的勞動時間、勞動環境,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如何?他們的合法權益被侵犯時,能否及時、有效地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援助?社會是否對外來務工人員予以足夠的尊重,能否給他們提供足夠平等的市民待遇?這些,都是影響工人們在擇地擇業的重要因素。它們隱藏在招聘會的熱鬧與冷清之中,隱藏在一座工業城市的大街小巷之內,但是它們對人們的選擇心理影響之大,并不亞于招聘會上那一個比一個看上去喜人的薪酬數字。
政府和企業,既然認識到用工狀況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就必須重視以上因素,在自身社會文化建設之中,多考慮務工人員的需要;多關心、愛護這些為地方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建設者。構建一個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市場,需要企業、政府乃至整個社會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