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1-23 17:16:21
點擊數:50398 次
1978年至今,我國GDP年增長幅度高大10%左右。但是據專家測算,扣除物價上漲因素,32年來,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僅增長了2.4倍。這是記者在今天召開的2011年中國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年會上獲悉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科教文衛體工會主席王曉龍說:“當前我國勞動關系總體上比較穩定,但是影響勞動關系和諧的突出問題日益增多”,其中就包含作為核心的勞動者收入問題。
專家指出,勞動關系不和諧主要表現為企業用工不規范,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嚴重,勞動者就業穩定性降低。勞動強度大,超時勞動,且不支付加班費,工資普遍底下,增長緩慢,甚至存在拖欠工資現象。勞動安全狀況差,工傷事故不斷,粗暴對待員工和侵犯人資權利的情況時有發生,廣大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和勞務派遣工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不人道的帶有原始積累時期勞動關系特征的事例層出不窮,從幾年前的黑磚窯到去年的深圳富士康員工連續墜樓事件,類似的新聞部時刺痛著社會的神經”,王曉龍說。而在勞動關系中,最核心的是勞動報酬問題,“在我國宏觀收入分配中,歐美國家工資占GDP的比重一般在54% 到65%之間,而我國不到40%。”
專家認為,中國走的是 “以壓低工資,放任環境惡化為代價,贏得競爭中的價格優勢”的“競次的戰略”,“使企業缺少自己的高新技術和名牌產品,大部分利潤被國外資本拿走,留給自己的除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惡化,還有一個龐大的貧困的群體”。勞動關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加快了競次戰略的形成,競次戰略的實施,又惡化了勞動者的生存狀況,從而進一步激化了勞動關系矛盾,造成勞動者代工罷工甚至爆發群體性事件。勞動關系矛盾的尖銳化,不僅把工會組織推到了與資本直接對質的前沿,也是倒逼政府出面干預,更是呼喚企業切實承擔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社會責任。
來源: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