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5-24 14:39:35
點擊數:50845 次
記者: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近年來,面對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激增,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大學生就業已成為“公眾話題”,作為一所百年名校,同濟大學畢業生就業具有怎樣的情況和特點?
徐迅: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濟大學十分注重對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跟蹤和就業特點的總結,在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建立了就業狀況與人才培養的反饋聯動機制。匯總近年來的數據,我們發現,在生源結構上,近三年,我校專科畢業生人數持續較大幅度下降,本科畢業生人數逐年減少,研究生畢業生總數略有增長,畢業生生源數在學歷上的分布與學校“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的辦學理念相一致。同時,多年來,同濟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6%以上,學生和用人單位對學校就業工作的滿意度保持在95%以上。長期穩定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盛譽滿載的社會評價和用人單位反饋,是百年育人成效的積累,是清晰人才培養目標的沉淀,是獨特辦學優勢的弘揚,是與國家社會共進的堅持。
創新模式 服務社會
記者:您對于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有何看法?
徐迅:同濟大學將學生就業工作視為人才培養系統工程的重要環節,將就業工作成效作為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一項重要指標,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改革和培養模式創新,大力投入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搭建,鼓勵大學生在服務社會中提升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
我們認識到就業問題從根本上是人才培養問題。學校以“面向未來的高級專業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實現招生與就業的雙向聯動。積極進行教學理念、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的全方位創新,探索人才培養過程的復合性、靈活性和適應性。堅持按專業大類招生,高年級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方向,深化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大力開展國際交流和各類合作教育項目,實施選修第二專業、跨校輔修等措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交叉復合型專業學習機會;增強培養方案的柔性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服務社會一直是同濟大學的辦學傳統。積極對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使學科布局與校區布局結合、產業鏈與學科鏈對接,不僅使學校在服務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更為培養學生提供了現實基礎。學校動員廣大師生積極參與中西部對口援助、地震災后重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西部支教等一系列社會服務工作,在參與社會服務活動中,大學生獲得“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機會,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增強,廣大同濟學子樹立起積極參與社會工作、面向基層建功成才的科學就業觀和健康成才觀。
整合資源 構筑體系
記者:2009年,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上海市實施了六個專項計劃拓寬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同濟大學在促進畢業生就業方面有哪些有效舉措?
徐迅:同濟大學在學生就業工作中整合全校資源,堅持統籌兼顧,以人為本,構筑了全方位的就業服務體系。
學校充分發揮就業服務主渠道作用,積極主動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通過定期聯系數千家用人單位、建立校地“人才服務合作站”、聯手人才中介、開通骨干企業“招聘直通車”等方法,每年組織千余家用人單位進校招聘,學生就業信息網每年發布職位需求人數達5萬人以上,畢業生供需比連續三年超過1:6。
學校積極發揮環同濟經濟圈、校辦企業、產學研項目的資源優勢,挖掘就業實習和見習崗位,實現從畢業到就業的緊密銜接;注重引導畢業生多渠道、多種形式就業。積極鼓勵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就業,加大“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到村任教”等畢業生基層就業項目的宣傳和政策普及,畢業生西部、基層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占畢業生總人數的7%左右;加強與各級政府以及金融機構的合作,為畢業生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提供支持政策,每年自主創業或自由職業人數占畢業生總數1%左右;對于就業有困難的學生,學校自2005年起開展“手牽手”活動,為困難學生提供一對一服務,進行全面就業指導,5年多來受益學生300余人,全部順利就業。
為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開展從低年級開始的生涯教育,學校創新性地在“985工程”中設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項目,建立了校、院兩級,全程化、全覆蓋、分層化、個性化的職業發展教育體系。具體包括:以選修課為核心、專題講座為輔助、形勢任務課為拓展、網絡學堂為補充的全程化課程體系;學校開設相關選修課5門;網絡視頻課程80門,注冊使用人數超萬人;每年開展專題講座30場,《形勢與政策》課程職業發展教育專題每學年覆蓋人次近2萬。以新生教育為基礎、個案咨詢為主體、現場咨詢為特色、社團活動為載體的多樣化輔導體系,每年接待各類咨詢數千人次。以校外培訓為途徑、校內辦班為渠道、業務講座為媒介、集體備課為平臺、企業掛職為契機的精英化師資體系;培訓師資近400人次,32人獲得國家職業指導師資格證書,22人獲得上海市職業咨詢師(中級)證書。以學校層面為全面統籌、學院系所為工作實體、特色項目為榜樣示范、課題研究為促進機制的特色化院系體系;以合作單位為資源、校地共建為優勢、海外實習為開拓的規范化實習基地,目前共建單位超過400家。
搭建平臺 孵化創業
記者:黨中央國務院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工作高度重視,出臺了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稅收減免政策,“教育部大學生創業服務網”即將開通,根據國務院領導指示,明年教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召開大學生創業經驗交流會。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同濟大學有哪些探索呢?
徐迅:同濟大學是國家10所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試點高校之一。質量工程正式啟動后,成為國家首批開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60所大學的第一檔學校(分四檔),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16所大學的第一檔學校(分三檔)。學校出臺了包括“創新型教育行動計劃”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大力開展創新實踐教育。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設立5大“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直接經費投入4800余萬元建立覆蓋學校所有學科門類的20個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構建起包括基本技能訓練、綜合實踐能力、體驗創新實踐在內的全過程、遞進式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目前,同濟大學有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近300項。
溫家寶總理在談到大學生創業時指出,“創業不僅可以改變大學生的命運,可以改變企業的命運,而且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同濟大學在校園文化、課堂教育、實踐活動中,通過創新創業課程、學生社團建設、講座沙龍活動、推進實踐見習、搭建服務平臺、落實扶持政策等形式和方法,在大學生中培育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鍛煉創新能力、鼓勵創業實踐。學校充分依托四平校區周邊形成的面積2.6平方公里、產值超過百億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為大學生搭建創業教育與實踐平臺,其中80%的從業人員為同濟師生。依托區域內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平臺,設立“大學生創業見習”項目,為137位大學生提供全程創業見習崗位。建立大學生科技園創業服務平臺,拿出數千平方米場地為有意向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創業空間,同時建立了聯絡員、輔導員、創業導師三個層次的企業聯系和咨詢輔導服務架構,為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專業孵化服務。2009年,滬上首個大學生創業貸款(試點)銀校合作項目在同濟大學啟動。此外,學校還在“985工程”三期中,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設立專項加以投入建設。
與時俱進 探索前行
記者:作為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負責人,您有怎樣的體會?
徐迅:作為一名有十余年就業工作經歷的“老就業人”,我見證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學生畢業后由國家包分配向自主擇業的轉變、“自主擇業、雙向選擇”時代的來臨,切身感受到隨著一個個就業高峰年的到來,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學生就業工作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與此同時,機遇也伴隨著挑戰而來,經歷了工作中大大小小的風浪和起起伏伏的變化,我深刻感受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變化,我們的學生就業工作也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從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向生涯輔導模式轉型,大學生就業工作從以往側重管理到如今集管理、教育、服務于一體,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為這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和這一領域工作人員的成長創造了條件。我覺得從事這一工作,有兩點是必須具備的,一是對學生的由衷熱愛;二是不斷學習的上進心。我為自己從事的事業感到非常自豪!